86-21-54190656

物流知道分子

发布日期:2008-04-1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邱伏生

“知道分子”源自《新周刊》,说的是知和道的问题。

    这里借用在物流说法中,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和发展,也存在一个知和道的问题。

    接触过不少物流管理的人士,其实他们中有很多都理解物流管理的精髓的,而且有很多都操作得很好,甚至不乏专家级的人物;虽然有很多南郭先生,假不知以为知的,但是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经历十多年来的论述与左冲右突,不管是拿来主义直接借用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好,还是自己土法炼钢也好,好歹也积累了一些方法论了。尤其是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日趋成熟;而对于生产型企业的物流而言,知的人就显然的少了。

    对于道而言,我想人员就更少了,虽然有很多人们在不断的说,不断地写文章,博客,写书和演讲、授课,但是,说得到位的,确实不多。前日,鄙人去书城淘书,本以为2个月在外面做规划项目,应该有一些新的书籍和东西(主要是案例)出来,到了书城一看,大失所望,关于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书柜倒是新添了不少,足见人们研究和学习物流的兴趣和趋之若鹜的态势,但是,真要细看好像基本上都是物流的这个说法,物流的那个说法,物流认证,物流考试,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等等,却没有看到关于中国的生产型企业或者各个行业的物流提升的片言只语,而众所周知,中国的物流如果没有生产企业的提升和业务迅猛发展支撑的话,必然无物可流,最后是僧多粥少。于是,我就纳闷了:这个方面是知的人少呢,还是道的人少呢?还是都少呢?

    我想知的人应该不少,道的人少。

    今天,能够将物流的精髓冲破理论真实和形象生动的说出来的人,其实有很多,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们说得好呢?

    我想,

    第一,   那些做得一般的人士更多的是在读MBA、物流方向的硕士等,除了多考虑自己的论文任务外,还有更多的日常工作需要处理,也就不说了;

    第二,   那些高端的专业人士,比如汽车行业、IT行业的物流物流经理、成功的改善人士,他们其实知道如何做,至少对于本行业的物流运作是清晰的,不过他们大多数没有空,也就不出来说了,更不用说写书了;

    第三,   那些成功的企业也不说,记得南方某大型家电企业的总裁说:“我们不说话不仅仅是因为低调,而是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按照其高管的解释,如果说了,写了书了,他们集团的所有高管和员工,都将以此作为原型和标杆,没有人敢于突破,于是成了桎梏和栏杆,公司将没有超越;另一方面,今天说的对了,明天就未必对,如果成为书籍或者一不小心成为理论,那么,将害死多少人?毕竟,一家企业的经验对应一家企业的方法啊!也正因为如此,该企业连续20年以超过40%的速度增长,而且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不变就是变”的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连中国某顶尖的大学管理学教授进去考察了三个月,出来的评语是“他们乱拳打死师傅,理论上没有,我们看不懂”。都看不懂了,于是当然就无法乱说了。这也就是,人们在市场上找不到他们的书籍的片言只语的原因了。

    第四,   其实还有很多物流咨询专家和讲师,他们很优秀,也能够偶尔出来演讲和培训,偶尔也出几本书,不过呢,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觉得有点躲闪。比如说,发表出来的说法是陈词滥调,比如说是过期/基础的东西,比如说想抢占山头,比如说想担心泄密,比如说担心别人学了东西去了,自己没有市场了“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于是说的和自己明白的不是那么对称。鄙人以为,以期说是保密,不如说是没有信心!--知道为什么不说呢?咨询师和讲师的首要职业要求就是要无私。

      第五,   当然还有极少数的道者,或者写书的人,为了创新某个理论以维持职称的评审,或者为了冒个泡,表示物流界还有“谁谁谁的存在”,“还活着”等心理,抑或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人物,以获得某个文凭,那倒也是可以理解的了。不过,还有一些想通过写本物流方面的书籍来赚钱而胡说八道的,那就有点不仗义了,尤其是“剪刀加浆糊”的那类人们,使得人们“不看你的书,不听你的课程还好,越看/听越糊涂了”。鄙人认识北方某重点高校的王教授,上面给他一个任务写《企业供应链》,他自己也研究得颇有体会,但是最后还是往后推迟了,理由是:目前(他的)条件不具备,要写就写好一点。--我觉得这就是责任感和专业精神!

当然,不同的职业和行业背景、个人职业发展需求都不一样决定了其知和道的动机和水平也就不一样,我们不能那么从严要求,但是,今天知者不道,道者不知的局面有必要改善一下了
关注我们 顾问热线 电子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