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4190656

邱伏生提醒你:智能制造江湖的“八伪“

发布日期:2017-01-13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邱伏生

一伪、伪专家。
这类专家或者没有搞过制造(或者看过的行业企业不超过50家,言必称某某企业),根本不知道中国企业需要如何的个性化的智能制造战略和迭代升级路径;
或者没有参加过国家级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会议与研究,压根儿不知道中国制造2025的终极战略落点在哪里,盲目揣测,形成误导。从2014年开始至今,每年512号都有工信部、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德国大使馆、德国电器协会等权威部门组织的中德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闭门会议,延请专业的制造、物流、信息、自动化等专家、学者、服务与设施提供方、使用企业探讨中国制造如何落地,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
想做专家、愿意研究是好事,但是跑出来为了自己的成名,误导人,可就不地道了!

德国和中国国家级的专家都是至少参与或者见证过上千家企业,有开阔的视野和工业4.0思维宽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国的企业、国家制造发展策略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客观和独立的思考,才能提出符合企业的工业4.0战略和落地方略。

 

二伪、伪制造。
望文生义,以为智能制造就是优化制造环节。
H
企业购买了很多全球最先进的制造设备(当然花了很多钱,动辄多少亿元),好不容易形成了“现代化的”产线,向人们展示出来了(解说)“只要物料一上线,无人生产,一会儿产品就自动出来了!”
问题是“物料是如何上线的”?!
X
企业干脆就按照某号称最了解丰田模式的培训公司强力洗脑后的方案,将公司的10总装线拆了,全部做成36CELL线,将产线长度从100米缩短为36米、将工人数从每条线50人减少为不到10人—可以做柔性化制造了!代价是产出效能是原来的十分之一、物流人数增加了3倍、库存周转率降低了50%、由于物料不配套的原因使得产线停线时间增加了5倍……最后只能宣布制造优化项目暂停。
智能制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运营!是快速交付!是供应链的OTD。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对丰田学习的一知半解—其实我们学习丰田,很多学习的是看得见的制造部分,而对于看不见的计划、库存、物流、信息、差异、数据可视化等的逻辑,知之甚少!
我们的概念中,制造就是生产、工位本身,但是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的生产和制造,其实包含计划、物流等价值链的拉通,形成有效生产,讲究供应链均衡化,我们大大的简化了--然后在简单中“一不小心”变复杂了!

三伪、伪智能。
上自动化设施了,把人换下来了(机器换人),AGV上去了,上软件了,结果发现“梦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机器人成了“僵尸机器人”,AGV成了毛驴,自动化设施自动不起来…
什么是智能?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国家也没有明确定义。
很显然,自动化不是智能;信息技术本身也不是智能;光靠物流自动化也不是智能……在2016年的中德智能制造闭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我们知道智能制造包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我们都定义的很清楚,但是智能化恐怕定义的有点偏了,过去把IT当做是智能化,其实不是,比如人工智能(OT)可能是个方向。”
其实,智能制造绝对不仅仅是制造本身,而是至少包含产品、制造工艺、物流动线、信息与数据、建筑设施五条主线和维度开展,需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迭代升级。

四伪、伪物流。
看一段对话,您就懂得了—
“你们智能制造物流是如何搞的?物流人员有多少?”
“我们从供应商到货、部装、物流配送等过程,全部外包了,只有一个人!”
“为何?”
“不是为了减员增效吗?再说智能制造了,还要人干吗呢?”
“外包给了谁?”
“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Z企业”
“你们有相关的智能物流的要求和协议吗?他们能够代表你们公司的水平吗?万一物流出现瓶颈和风险了如何***?”
“罚款。”
倘能如此,智能制造-智能物流也就简单了。呵呵。

 

五伪、伪信息。
M
企业(营业额超过1000个亿)花了10个亿、S企业(营业额超过500个亿)花了5个亿、C企业(营业额30个亿)花了5000万、Y企业(10个亿)正在思考花几百万还是几千万上一个“大数据、云信息平台”(都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他们在想“如何实现我的智能制造战略?”
A
软件公司说“我们做消费大数据平台”、J软件公司说“我们做工业大数据平台”、S企业说“我们做工业4.0工厂******软件”、B企业说“我们提供制造业物流过程的VRARAPP、全价值链可视化软件平台”……他们在想“你们迟早都需要我们!”(美其名曰:战略与创新)
数据和软件真的是一回事吗?
如果要做数据战略,应该先规划软件还是规划数据逻辑?
谁最需要数据(软件)逻辑?谁最懂制造业的数据(软件)逻辑?
决定数据的是谁(什么)?决定软件的是谁(什么)?

 

六伪、伪落地。
花了钱就算是落地?购买了自动化设施就是落地?工厂建成了就是落地?投产了就是落地?
建一个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工厂,如果真要落地,至少需要考虑以下瓶颈:
•多项技术融合能力:制造设备与技术、物流设备与技术、信息技术与配置、智能建筑等之间的协同与配合;
•综合型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同步发展:智能化人才、物流工程人才、价值链人才、计划与物流协同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精益管理人才等
•针对供应商-客户需求的综合运营能力配套:价值认同能力、产能与生产计划能力、准时交付能力、物流均衡性能力、量化管理与数据运作等

七伪、伪项目。
为了响应国家智能制造的政策导向,各级政府都有“创新项目扶持资金”“智能制造项目扶持资金”、“机器人项目扶持资金”,于是各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本来是好事,申报上来的项目有很多确乎有创新的元素、有很好的创意、有智能制造的前瞻性,但是,更多的是“要钱”!团队不专业不说,软件了无新意,没有考虑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连资金使用计划、项目管理计划都不专业;更有甚者,(作为评审专家)你在这个部门专项资金评审组评审到的项目,竟然会在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评审组遇到,一模一样!我也是醉了!
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逐渐在形成“工业4.0热”、“智能制造热”、“机器人热”……还有各种热,在企业,一旦有一个类似智能制造新工厂建设的项目,第一反应是“找谁好呢?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然后是“全球招投标”,然后是建筑设计院、设施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然后是动工建厂、安装设施,投入生产……然后是局部拆除、修改、再建……
先不说招投标是否适合此类项目,只问这些资源是通过什么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他们的先后顺序应该如何?物流逻辑如何理顺?是否应该有一个概念设计图和技术原理梳理呢?能后需要计算流量呢?尤其是个性化之后,平均计算似乎就不靠谱了,如果你不搞定物流计划的话!

八伪、伪学会协会
工业4.0、智能制造一出来,各类联盟、平台、俱乐部、推动中心、智能制造学会、协会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牛叉(这个可以以书为证!),让人觉得真的是进入了工业4.0时代!
先不说那些学会协会是否在民政部备案过、是否有授权,是否是“野鸡学会”(实际上没有拿到授权、注册的学会协会是违法的、需要取缔的!)。有些学会协会就是某公司的市场部;有些就是1个人的学会,没有正式的学会协会组织;有些纯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当然有些就是骗人了!
单就其学会协会能够给人带来对于国家政策的多少正确解读传达、对于专业度的多少正确引导、对于项目贡献多少正能量而言,是令人担心的!胡乱拿来一些精益生产、IE、自动化、电气化等的已经有的知识,就说是智能制造、工业4.0,似乎太不地道了!
在这些专家、学会、思想的伪领下,担心制造企业丢失的不仅仅是钱啊!
如何证明您不伪?拿出一个工业4.0的(趋向)成功案例来呗。





关注我们 顾问热线 电子邮箱 TOP